辛追重返人间40年会客数千万暂不“搬家” |
编辑:成都佳捷搬家服务有限公司 时间:2013/08/19 字号:大 中 小 |
摘要:辛追重返人间40年会客数千万暂不“搬家” |
长沙有位最出名的老太太,她的名字叫辛追。粗略算来,她今年应该有2140岁了。1972年,她从马王堆18米深的地下“重返人间”,来到湖南省博物馆”定居“,至今已有40年。2003年,她搬进省博的“新家”。十年来,已有一千万游客慕名来看望“老太太”,她也由此成为当之无愧的“湘女人气王”。此次省博物馆改扩建,将保持辛追所处环境不变,“老太太”暂不必进行第三次“搬家”。 1972年十几名司机开吊车吊出辛追棺椁 1972年的一天,长沙汽车电器厂来了一个陌生人。“我是省博物馆的,想找一个吊车驾驶技术好的人。”询问一番后,这人走进了副总工程师郭祥成的办公室。郭是当时厂里驾驶吊车的“高手”。 陌生人姓文,其所在的省博物馆正在进行一座古墓的发掘工作。他想请郭祥成开吊车,将地下的文物吊出来。 挖掘古墓遇难题,请来吊车师傅 1971年底,长沙驻军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,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,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呛人的气体,有人用火一点,竟燃起一道蓝色火焰……马王堆的这些古怪事很快在长沙城内传开,正在长沙汽车电器厂工作的郭祥成也有听闻。 1972年,省博物馆一名文姓工作人员来到汽车电器厂,找到郭祥成。“有一个古墓,地点比较偏,而且是一个山坡,土质比较松软,挖到地下有18米深,人下不去,里边的东西不好拿,请你帮帮忙,带几个有经验的吊车师傅过去一趟。”古墓什么样郭祥成心里不清楚,不过开吊车他在行:“18米深的地下,怎么用吊车吊?我很有兴趣。”另一方面,郭祥成也觉得“文物发掘应该支持”。 入地18米,吊车进行多处改装 “很麻烦,太深了,土也松,不好停车。”来到发掘现场,郭祥成立马意识到了工作的难度。他回忆,为了完成任务,厂里先买了两捆特制的钢丝索回来,“100米一捆”;钢丝绳用来做三角点,上面挂钩子。“最难吊的是棺椁,保守估计一块板至少也有1吨重。”为了让吊索移动更为轻巧,他们还专门定制了滑轮和脚轮,使吊轨竖起来之后仍能够自如转动。 另外,考虑到墓葬底部土壤挤压的因素,吊车还需要装置钻壤机,以便随时清理文物边上的土壤。“这也是一个难题,因为以前的钻壤机都是手摇的,18米深的地下不可能有人下去摇。”郭祥成说,在这种情况下,他只好请来厂里的电工,临时改装了一个电动钻壤机。 吊棺椁花了一周,所有人被淋湿 由于现场吊装条件极差,仅吊搬棺椁,郭祥成就用了一周的时间。“最后一天,刚好下大雨。”据郭祥成回忆,这一天,他把起重班的13个人全叫上了,“我一个人指挥还不够,把一个副主任也请来帮忙。”忙了一番之后,大家全身上下都湿了,“不能等雨停,因为文物不能在水里边泡,要立马装上汽车。”郭祥成当时并不知道,在他吊起的这副棺椁里,就睡着鼎鼎大名的“辛追老太太”。换一句话说,在地下沉睡2000年之后,辛追的第一次“活动”是由郭祥成驾驶吊车完成的。 郭祥成今年已经80岁了,但40年前的这次特殊经历一直在他的记忆中浮现。“后来我去省博看马王堆汉墓陈列,看到那些曾经见过的文物时,非常亲切。” 2003年全面体检,经过200米水泥路入住新馆 2002年,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建成时,辛追曾再一次“搬家”。 为了帮助老太太顺利“搬家”,省博工作人员找到了现任湘雅医学院教授罗学港,后者建议,为老太太做一次全面体检,看看保存情况如何,再来决定搬不搬,如何搬。 罗学港是此次体检的总指挥,和他一样忙活在老太太周围的,还有形态学、放射学、微生物学、分析化学等方面的专家。“对老太太进行体检,手术刀都是特制的,要尽量减少对她人体组织的破坏。为了拍摄X光片,我们还把检测机器从湘雅拉到了地宫。”说起这次特殊的“体检”,罗学港至今感慨:“这是我做过的最紧张的一次体检,从方案筹备到实施,投入了全部精力,生怕出一点事。”2002年7月7日,老太太“体检”的部分结果公布:皮肤仍有弹性,关节还可活动。“我用手摸了她的皮肤,依然很有弹性,说明之前30年的保存方法比较成功。”罗学港说。 2003年1月15日,“老太太”正式搬家,省博物馆实施建馆以来最高规格的戒备。尽管“新家”和“旧居”之间路程只有200米,尽管体检结果显示情况良好,但所有人都不敢大意。晚上8点,老太太“起驾”,8名工作人员抬着玻璃棺,经过20多级楼梯和约200米水泥路,8分钟后,顺利入住新馆。 2012年 三级保护延续“生命”辛追暂时不搬家 如今,辛追正安静地躺在离地面8米的寝宫里。此次省博物馆为期3年的改扩建,会否导致辛追再次“搬家”?省博纪委书记陈叙明介绍,该馆将保持辛追所处的环境不变,暂时不会“搬家”。 与之前30年的保护环境相比,地宫硬件好了不少:设有自动恒温系统,经检测,地宫在断电后温度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,需要8个小时,此外,老太太“有”专门的发电机,可以应对长时间停电事故;陈列馆模仿当年出土时原状修建,外观上接近老太太当年“沉睡”时的地下环境。然而,罗学港说,“老太太状况仍在渐变,包括骨组织脱钙、蛋白质降解等。改变是绝对的,不变是相对的。” 罗学港介绍,老太太出土前,棺椁周围有木炭、白膏泥等形成的密封层,恒温,恒湿,无光源,氧含量相对匮乏,微生物生长代谢极为缓慢,“我个人认为,如果不是因为偶然事件把老太太挖了出来,在原环境下,她再保存2000年都没有问题。” 如何将在陈列室的老太太重新置于原环境中?罗学港介绍了当前主要采取的一些方法:温度方面,保证老太太保存的室内恒温4-6℃,同时使用冷光源消除热光源带来的温度变化;湿度方面,室内恒湿45%-55%,这也是正常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湿度;声音方面,噪音控制在45分贝以下;细菌控制方面,通过空气净化装置的多层过滤,控制微生物与颗粒物含量。在老太太保存的微环境方面,也就是说在棺椁内,专家对保存液进行了改良,这种保存液对蛋白质有比较好的保存作用。“目前,"整体-细胞-分子"的三级保护模式,从化学水平到生物学水平,已经缓解了老太太骨组织脱钙和蛋白质降解的问题。”罗学港说,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,要让老太太“延年益寿”,还需实现真正意义上达到分子水平的保护,这项研究“压力很大”。 |
上一条:怎样做到简单、轻松地办公室搬家 | 下一条:搬家前后分别需要注意什么 |